發布時間:2022-12-05瀏覽量:339
每一類潤滑油脂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理化性能,以表明該產品的內在質量。 潤滑油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產品,是復雜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,而其真正使用性能又是復雜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過程的綜合效應。潤滑油的基本性能包括一般理化性能、特殊理化性能和模擬臺架試驗。
潤滑油主要以來自原油蒸餾裝置的潤滑油餾分和渣油餾分為原料。不揮發的油狀潤滑劑,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、氧化安定性和潤滑性,它們與潤滑油餾分的組成密切相關。其中,粘度是反映潤滑油流動性的重要質量指標;氧化安定性一般以酸值(每克油品需用氫氧化鉀中和的毫克數)、不溶物、粘度和殘炭的增長百分數來評定;潤滑性則由油性和極壓性綜合評定。
檢測項目
1.油品檢測項目:運動粘度、粘度指數、開口閃點、閉口閃點、酸值、水熔性酸或堿、光譜分析、鐵譜分析、水分、機械雜質、清潔度、氧化度、殘炭、密度、傾點、顏色、PH值、灰分、泡沫特性、銅片腐蝕、防銹性能、乳化、極壓性能、抗磨性能、鐵譜光譜等
2.油脂檢測項目:錐入度、滴點、鋼網分油、蒸發量、水淋流失量、氧化安定性極壓性能、抗磨性能、鐵譜光譜等
3.絕緣油檢測項目:水分、體積電阻率、酸值、擊穿強度、溶解氣體、糠醛、截止損失因素、閉口閃點等
4.工業用油檢測項目
檢測標準
GB/T12579-2002潤滑油泡沫特性測定法
GB/T12709-1991潤滑油老化特性測定法
GB/T17145-1997廢潤滑油回收與再生利用技術導則
GB/T7325-1987潤滑脂和潤滑油蒸發損失測定法
GB8022-1987潤滑油抗乳化性能測定法
GB/T8926-2012在用的潤滑油不溶物測定法
GB9170-1988潤滑油及燃料油中總氮含量測定法
NB/SH/T0059-2010潤滑油蒸發損失的測定
NB/SH/T0822-2010潤滑油中磷、硫、鈣和鋅含量的測定
NB/SH/T0824-2010潤滑油中添加劑元素含量的測定
NB/SH/T0832-2010潤滑油熱表面氧化的測定壓力差示掃描量熱法
NB/SH/T0847-2010極壓潤滑油摩擦磨損性能的測定
NY/T512-2002潤滑油質量快速檢測方法
SH/T0024-1990潤滑油沉淀值測定法
SH/T0028-1990潤滑油清凈劑濁度測定法
SH/T0059-1996潤滑油蒸發損失測定法
SH/T0061-1991潤滑油中鎂含量測定法
SH/T0076-1991潤滑油中糠醛試驗法
SH/T0077-1991潤滑油中鐵含量測定法
SH/T0102-1992潤滑油和液體燃料中銅含量測定法
SH/T0123-1993極壓潤滑油氧化性能測定法
SH/T0187-1992潤滑油極壓性能測定法
SH/T0188-1992潤滑油磨損性能測定法
SH/T0189-1992潤滑油抗磨損性能測定法
SH/T0193-2008潤滑油氧化安定性的測定
SH/T0196-1992潤滑油抗氧化安定性測定法
SH/T0197-1992潤滑油中鐵含量測定法
SH/T0200-1992含聚合物潤滑油剪切安定性測定法
SH/T0225-1992添加劑和含添加劑潤滑油中鋇含量測定法
SH/T0226-1992添加劑和含添加劑潤滑油中鋅含量測定法
SH/T0228-1992潤滑油中鋇、鈣、鋅含量測定法
SH/T0255-1992添加劑和含添加劑潤滑油水分測定法
SH/T0256-1992潤滑油破乳化時間測定法
SH/T0309-1992含添加劑潤滑油的鈣、鋇、鋅含量測定法
SH/T0473-1992使用過的潤滑油沉淀物含量測定法
SH/T0532-1992潤滑油抗擦傷能力測定法
SH/T0560-1993潤滑油熱安定性試驗法
SH/T0566-1993潤滑油粘度指數改進劑增稠能力測定法
SH/T0573-1993在用潤滑油磨損顆粒試驗法
SH/T0582-1994潤滑油和添加劑中鈉含量測定法
SH/T0605-2008潤滑油及添加劑中鉬含量的測定
SH/T0617-1995潤滑油中鉛含量測定法
SH/T0618-1995高剪切條件下的潤滑油動力粘度測定法
SH/T0631-1996潤滑油和添加劑中鋇、鈣、磷、硫和鋅測定法
SH/T0703-2001潤滑油在高溫高剪切速率條件下表觀粘度測定法
SH/T0719-2002潤滑油氧化誘導期測定法
SH/T0722-2002潤滑油高溫泡沫特性測定法
SH/T0731-2004潤滑油蒸發損失測定法
SH/T0732-2004潤滑油低溫低剪切速率下粘度與溫度關系測定法
SH/T0749-2004潤滑油及添加劑中添加素含量測定法
SH/T0753-2005潤滑油基礎油化學族組成測定法
SH/T0762-2005潤滑油摩擦系數測定法
SH/T0805-2008潤滑油過濾性測定法
性能指標
每一類潤滑油脂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理化性能,以表明該產品的內在質量。對潤滑油來說,這些一般理化性能如下。
1.外觀色度
油品的顏色,往往可以反映其精制程度和穩定性。對于基礎油來說,一般精制程度越高,其烴的氧化物和硫化物脫除的越干凈,顏色也就越淺。但是,即使精制的條件相同,不同油源和基屬的原油所生產的基礎油,其顏色和透明度也可能是不相同的。
對于新的成品潤滑油,由于添加劑的使用,顏色作為判斷基礎油精制程度高低的指標已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。
2、密度
密度是潤滑油最簡單、最常用的物理性能指標。潤滑油的密度隨其組成中含碳、氧、硫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大;在同樣粘度或同樣相對分子質量的情況下,含芳烴多的,含膠質和瀝青質多的潤滑油密度最大、含環烷烴多的居中、含烷烴多的最小。
3、粘度
粘度反映油品的內摩擦力,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動性的一項指標。在未加任何功能添加劑的前提下,粘度越大,油膜強度越高,流動性越差。
4、粘度指數
粘度指數表示油品粘度隨溫度變化的程度。粘度指數越高,表示油品粘度受溫度的影響越小,其粘溫性能越好,反之越差。
5、閃點
閃點是表示油品蒸發性的一項指標。油品的餾分越輕,蒸發性越大,其閃點也越低;油品的餾分越重,蒸發性越小,其閃點也越高。油品的危險等級是根據閃點劃分的,閃點在45℃以下為易燃品,45℃以上為可燃品,在油品的儲運過程中嚴禁將油品加熱到它的閃點溫度。在粘度相同的情況下,閃點越高越好。因此,用戶在選用潤滑油時應根據使用溫度和潤滑油的工作條件進行選擇。一般認為,閃點比使用溫度高20~30℃,即可安全使用。
6、凝點和傾點
凝點是指在規定的冷卻條件下油品停止流動的最高溫度。油品的凝固和純化合物的凝固有很大的不同。油品并沒有明確的凝固溫度,所謂"凝固"只是作為整體來看失去了流動性,并不是所有的組分都變成了固體。
潤滑油的凝點是表示潤滑油低溫流動性的一個重要質量指標。對于生產、運輸和使用都有重要意義。凝點高的潤滑油不能在低溫下使用。相反,在氣溫較高的地區則沒有必要使用凝點低的潤滑油。因為潤滑油的凝點越低,其生產成本越高,造成不必要的浪費。
7、酸值、堿值和中和值
酸值是表示潤滑油中含有酸性物質的指標,單位是mgKOH/g。酸值分強酸值和弱酸值兩種,兩者合并即為總酸值(簡稱TAN)。我們通常所說的"酸值",實際上是指"總酸值(TAN)"。
堿值是表示潤滑油中堿性物質含量的指標,單位是mgKOH/g。堿值亦分強堿值和弱堿值兩種,兩者合并即為總堿值(簡稱TBN)。我們通常所說的"堿值"實際上是指"總堿值(TBN)"。
中和值實際上包括了總酸值和總堿值。除了另有注明,一般所說的"中和值",實際上僅是指"總酸值",其單位也是mgKOH/g。
8、水分
水分是指潤滑油中含水量的百分數,通常是重量百分數。潤滑油中水分的存在,會破壞潤滑油形成的油膜,使潤滑效果變差,加速有機酸對金屬的腐蝕作用,銹蝕設備,使油品容易產生沉渣。總之,潤滑油中水分越少越好。
9、機械雜質
機械雜質是指存在于潤滑油中不溶于汽油、乙醇和苯等溶劑的沉淀物或膠狀懸浮物。這些雜質大部分是砂石和鐵屑之類,以及由添加劑帶來的一些難溶于溶劑的有機金屬鹽。通常,潤滑油基礎油的機械雜質都控制在0.005%以下(機雜在0.005%以下被認為是無)。
10、灰分和硫酸灰分
灰分是指在規定條件下,灼燒后剩下的不燃燒物質。灰分的組成一般認為是一些金屬元素及其鹽類。灰分對不同的油品具有不同的概念: 對基礎油或不加添加劑的油品來說,灰分可用于判斷油品的精制深度。對于加有金屬鹽類添加劑的油品(新油),灰分就成為定量控制添加劑加入量的手段。國外采用硫酸灰分代替灰分。其方法是:在油樣燃燒后灼燒灰化之前加入少量濃_硫_酸,使添加劑的金屬元素轉化為硫酸鹽。
11、殘炭
油品在規定的實驗條件下,受熱蒸發和燃燒后形成的焦黑色殘留物稱為殘炭。殘炭是潤滑油基礎油的重要質量指標,是為判斷潤滑油的性質和精制深度而規定的項目。潤滑油基礎油中,殘炭的多少,不僅與其化學組成有關,而且也與油品的精制深度有關,潤滑油中形成殘炭的主要物質是:油中的膠質、瀝青質及多環芳烴。